聯合采訪團走進鳳儀灣中法農業科技園番茄智能溫室大棚拍攝。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余中華攝
●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馮方雄
在閬中古城,千年文脈與數字光影交響,織就《閬苑傳奇》的瑰麗長卷,華服霓裳與禮樂雅韻共舞,演繹傳統文化的新生浪潮;至朱德故里,紅色熱土與科技展陳交融,賡續精神共富的時代薪火;觀鳳儀灣畔,生態田園與百姓舞臺相映,鋪展鄉村振興的活力畫卷。
3月28日至29日,“組團培育副中心喜看南達新氣象”2025年度聯合采訪團走進南充,以腳步丈量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共同見證南充與達州組團培育省域經濟副中心的創新實踐。
古今交響:解鎖古城文化新表達
夜幕下的閬中古城,光影交織。28日晚,大型實景文旅演藝《閬苑傳奇》在落下閎大劇院上演。演出以“音樂人尋訪靈感”為主線,串聯起“閬苑仙葩”“萬夫莫敵”“天人合一”“千年絕戀”“九州同春”五大篇章,將華胥創世傳說、張飛鎮守閬中的忠勇、李淳風與袁天罡的傳奇、狀元郎與織女的凄美愛情、落下閎恒定春節等歷史故事,濃縮為一場跨越千年的視聽盛宴。舞臺中央,全息投影技術重現古閬苑的縹緲仙境;觀眾席間,演員與游客的互動狂歡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29日的晨光中,古城再掀熱潮。“2025閬中漢服紀”以“袍行閬苑·澤愛華光”為主題拉開帷幕。千余名漢服愛好者身著歷代華服,在青石板路上演繹朝代巡游;古戲臺上,編鐘雅樂與戰鼓鏗鏘交替奏響;街頭巷尾,投壺、射箭等傳統游戲引得游客爭相體驗。
“從《閬苑傳奇》的沉浸式體驗到漢服紀的活態傳承,閬中古城真正讓文化‘動’了起來。”達州日報值班編委蒲建國在連觀兩場活動后感慨道。他指出,閬中古城一手抓保護活化,一手抓文旅融合,全方位多層次實施文旅產業升級賦能行動,真正做好了品牌打造、業態提升、營銷宣傳三篇文章,讓凝固的歷史建筑散發出人文的芬芳,讓厚重的三國文化、科舉文化等變成閬中得天獨厚的文旅優勢。“這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實踐,既留住了歷史根脈,又聚攏了人氣商氣,為達州活化巴文化資源提供了鮮活樣本。”
薪火永續:紅色地標激蕩時代回響
告別閬中古城,采訪團驅車前往儀隴縣。穿過蒼翠松柏掩映的軍功道,206級青石臺階盡頭,朱德同志漢白玉雕像巍然矗立。達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田蓉手持錄音筆,輕輕靠近,與紀念館負責人并肩立于基座旁,問道:“南充與達州紅色場館聯動,如何讓歷史照進現實?”
“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與達州張愛萍故居始終保持著密切聯系,既有常態化的人員交流,也有館際聯合研究等深度合作。”該負責人撫過基座上的銘文,語氣鄭重,“下一步,我們將開展展覽互送、聯合辦展,通過客源互送、線路共推,讓紅色基因在兩代人的接力中永續傳承。”
石階下方,達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姚蘭屈膝半跪,手中攝像機鏡頭緩緩掃過廣場——這是他第二次到訪朱德故里。“鏡頭里的漢白玉雕像,每次都有不同的光影故事。”他輕聲自語,手指輕調焦距,將廣場東側正在仰望雕像的少年框入取景器。
“南充與達州的紅色血脈本就同源共生。”田蓉的筆尖在采訪本上簌簌游走,劃出一道連接“朱德故里”與“張愛萍故居”的箭頭,“我們媒體人要做的不只是記錄,更要把這種精神共振傳遞給更多人。”
雙城共進:書寫副中心建設新篇
嘉陵江波光瀲滟處,鳳儀灣中法農業科技園的千畝果園正值花期。作為中法合作的重點項目,這里已成為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交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田園旅游綜合體:30畝全氣候溫室里,物聯網系統精準調控著果蔬生長;水鎮碼頭上,游船載著游客穿行于濕地畫廊;夜幕降臨時,“鳳儀灣大舞臺”的歌聲在田園間回蕩,村民自編自演的《我相信》贏得滿堂喝彩。
“此次行程,可謂收獲滿滿。”在為期三天的集中采訪落幕之際,四川經濟日報記者趙權軍難掩內心感慨。采訪過程中,他將鏡頭精準對焦南充、達州兩地文旅項目的建設現場,以敏銳視角捕捉項目推進的新動態;把筆觸聚焦于文旅產業的前沿成果,深入挖掘產業發展的新成就。由表及里、以小見大,力求生動鮮活地呈現出兩地在文旅領域合作共贏的新趨勢與發展成果。正如他所言:“用腳力丈量協同維度,用眼力捕捉創新火花,最終以筆力呈現雙城共振的脈搏。”
暮色漸濃,返程的大巴行駛在公路上。達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楊惠菱坐在車內,專注地整理著相機里的光影記憶。鏡頭中,有閬苑夜演的華美絢爛,有漢服巡游的飄逸靈動,有紅色展館的莊嚴肅穆,也有田園舞臺的歡樂熱鬧。曾多次到訪南充的楊惠菱,此次有了全新的感受:“這次南充之行,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次簡單的重逢,更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之旅。”在她看來,南充和達州在自然和人文資源方面各有獨特之處,兩地黨委政府在組團培育川東北省域經濟副中心的思路和實踐上也各有妙招。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兩地不斷加強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攜手前行所取得的成效也越來越明顯。“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兩地群眾一定能夠共享組團培育副中心帶來的‘幸福紅利’。”
春潮涌動處,雙城共此時。當南充的狀元牌坊映亮漢服巡游的華裳,達州的巴人圖騰正通過AR技術在現代展廳中蘇醒,南充與達州正以文旅融合為筆,共同書寫組團培育川東北省域經濟副中心新的時代答卷。
在蓬安縣錦屏鎮中壩社區蔬菜種植基地,菜農正在采收蘿卜。 ●彭圣洲文/圖 4月16日,蓬安縣錦屏鎮中壩社區蔬菜種植基地一派忙碌景象。蓬安縣冬春蔬菜...
金寶鎮萬畝糧油現代農業產業園。 ●蔣語涵李雯王淼文/圖 在嘉陵江畔的嘉陵區,廣袤丘陵間,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閬中市五馬鎮五東中藥材現代農業園區,村民在采挖川明參。 閬中市五馬川明參初加工中心,村民在晾曬川明參。 4月11日,閬中市五馬鎮五東中藥材現代...
專家服務團開展現場培訓。 ●吳玉龍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羅琴文/圖 4月11日,記者從市林業局獲悉,按照四川省委組織部、省科學技術廳、人力資源和社...
聯系我們
電話:0817-2719266
傳真:16
地址:南充市北湖路99號“恒河羅曼威森”11樓。
郵編:637000
郵箱:1103197942@qq.com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
關注 好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