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鎮萬畝糧油現代農業產業園。
●蔣語涵李雯王淼文/圖
在嘉陵江畔的嘉陵區,廣袤丘陵間,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中,嘉陵區以系統思維推動全要素聚合,以多維創新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書寫著“強產富民、生態惠民、文化潤民”的振興答卷。
農旅融合繪就鄉村振興“多彩畫卷”
作為全國優質繭絲原料生產基地、南充“中國綢都”核心區,嘉陵區正以“立桑為業、多元發展”為路徑,將千年蠶桑文化與現代農旅產業深度融合,走出一條“產業強、鄉村美、農民富”的振興之路。
“媽媽快看,蠶寶寶在吐絲!”近日,在位于雙桂鎮的“南桑里”蠶桑文化研學中心內,7歲的朵朵趴在觀察箱前目不轉睛。2022年,嘉陵區投資改造雙桂鎮鄧家溝村的老舊小學,打造出這座占地30余畝的蠶桑文化綜合體,成為農旅融合的新地標。
在470平方米的農業科普館,土壤、桑蠶標本生動展示著生態循環農業的奧秘;850平方米的親子研學館內,孩子們可體驗采桑制茶、繅絲織綢,沉浸式學習“絲綢之路”的歷史,沉浸式感受“從桑葉到絲綢”全產業鏈的魅力。基地周邊,四川尚好茶業有限公司的百畝果桑園即將迎來采摘季,配套的桑葉面、桑果酒等“桑”主題餐飲已初具規模,民宿休閑、農事體驗等業態正加速完善。“‘五一’前后,游客既能在果桑園體驗現摘現嘗的樂趣,又能參與桑茶手工制作、觀看自動化養蠶流程,累了就到桑主題民宿住一晚,感受‘吃、住、學、玩’一站式農旅融合的多元魅力。”“南桑里”蠶桑文化研學中心負責人介紹。
“過去只知道養蠶賺錢,現在游客來研學、采摘,村里還能發展民宿!”當地村民感慨。據統計,“南桑里”已接待西華師大國際學院等研學團隊成員220余人次,單位團建40批次、個體聚會200余次,游客超2000人次。
除了桑蠶主題體驗,嘉陵區還依托自然與人文資源,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農旅融合項目。大通鎮龍臺寺村的“花仙子的花園”依山而建,玉蘭花、櫻花、梨花等數十種花卉應時綻放,森林樹屋、崖壁咖啡、花間民宿與“風鈴元素”相映成趣,成為家庭出游、閨蜜打卡的網紅地。同樣位于大通鎮的“瞳畫山谷”內,巨型充氣玩偶、夢幻木屋、陳灘子瀑布點綴在開闊山谷間,露營基地與星空觀測臺讓游客盡享“夜觀星河”的野趣。世陽鎮太陽溝生態農業園里,瓜果采摘、農事體驗、田園茶歇等業態齊全。
嘉陵區的農旅融合,不僅限于“點上開花”,更追求“全域成景”。依托“一江三河”(嘉陵江、西河、吉安河、曲水河)的生態肌底,當地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牽引,串聯太和白鷺濕地、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田壩會館等文旅節點,打造出一條全長68公里的農旅融合大環線。春采桑、夏觀鷺、秋品果、冬尋梅的四季文旅IP漸成氣候。
“今年,我們將積極謀劃,推進七寶寺文旅融合示范項目、雙桂桑文化農旅項目,打造西河流域鄉村旅游示范帶,讓農旅融合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嘉陵區文廣旅局副局長何圣祥說。目前,全區已培育農旅融合示范項目3個,2024年鄉村旅游人數達120萬余人次,帶動周邊村民戶均年增收2萬元。
產業支撐夯實鄉村振興“發展根基”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嘉陵區在產業發展上精準發力,以小麥產業為例,不斷探索創新,提升產業效益,為鄉村振興筑牢根基。
4月10日上午,筆者來到金寶鎮萬畝糧油現代農業產業園,只見植保無人機飛手們正在進行農藥配比和無人機起飛前的準備工作。隨后,植保無人機在麥田上空盤旋,螺旋槳掀起的氣流將藥液均勻霧化,如細雨般灑落青碧的麥海。
“我們槐樹壩村今年播種小麥2000多畝,目前正處于最后一次小麥病蟲害的防控階段。從10號開始進行第二輪無人機撒藥,使用的是殺菌藥物,主要是為了防治小麥赤霉病。”鑫焱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光明介紹,通過無人機精準施藥,500畝麥田僅需1天即可完成病蟲害防治,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10倍以上。不僅如此,無人機作業還能精準控制農藥用量,既減少浪費,又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確保小麥健康生長,為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田壟間,槐樹壩村黨支部書記青柯正帶領農戶察看麥苗長勢。“除了飛防作業,我們還組織業主開展施肥、除草等田間‘把脈’。”青柯說。
近年來,嘉陵區構建“技術培訓+智能監測+統防統治”體系,通過政府采購服務實現21.5萬畝次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配套建設的田間智能監測系統可實時預警病蟲害,結合播種機、收割機等裝備應用,全區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達83.37%。
無人機在云端繪就豐產藍圖,加工車間飄出麥香陣陣……一粒粒飽滿的小麥種子,正化作鄉村振興的“金種子”,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2025年,預計全區小麥總產量6.4萬噸、總產值1.7億元。從“種得好”到“賣得俏”,從“單打獨斗”到“集群發展”,嘉陵區正以小麥產業為畫筆,通過科技賦能、多元布局、政策護航及人才培育等舉措,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人才引領激活鄉村振興“智力引擎”
4月11日,筆者踏入嘉陵區吉安鎮張家壩村的“川農大吉安特色水稻種植示范基地”,油菜長勢喜人,即將迎來收獲季。為高效利用土地資源,該基地推行“油稻輪種”模式。
2023年,返鄉創業的李剛在區委組織部(區委人才辦)的支持和引導下對接四川農業大學,通過“高校+合作社+村委”模式,在張家壩村流轉98畝水田用于特色品種水稻的種植試驗,實現了“技術+資金+管理”的深度協作。來自四川農業大學的鄭愛萍教授團隊自此開啟了助力鄉村農業發展的探索之路。“有了高校專家團隊的技術支持,我們對特色水稻種植更有信心,也更有底氣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嘉陵區扶安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剛說。
如今,基地規模已拓展至500余畝,每年為當地200余戶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人均年增收約3000元。
鄭愛萍教授團隊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更是顛覆傳統的種植理念。團隊自主研發的生物農藥綜合防控技術,實現了水稻全程零農殘、零鎘污染;無人機直播密植技術讓每畝地的人工成本降低300元;富硒、控糖等功能水稻品種,使稻米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
在嘉陵區,像李剛這樣的“新農人”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全區建成235個鄉村人才服務站(點),為返鄉創業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同樣,雙桂鎮“中國桑茶之鄉”的蛻變,也是全區人才生態優化的縮影:全國“百強鄉土人才”劉露民在區委組織部(區委人才辦)的支持下引進院士工作站,帶動1.8萬名群眾通過桑產業增收;四川尚好茶業有限公司與向仲懷院士工作站、南充創新桑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共同組建成立了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茶桑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與訂單基地簽訂保底收購協議、與農戶簽訂產業資金入股協議等。
為進一步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嘉陵區精心布局,在農業、教育、衛生、司法等關鍵領域,組建了30個鄉村振興人才發展聯盟人才服務團,全方位賦能鄉村振興。
“人才引得來,更要留得住。”嘉陵區委組織部(區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說。為此,嘉陵區建立“1+17+N”鄉村振興人才發展聯盟,動態更新5類人才信息庫,每年開展“六星人才”評比、鄉賢座談會等活動。自嘉陵區啟動“新農人培育計劃”以來,累計開展無人機操作、電商直播等培訓67場次,2400余名村民成功轉型為“田秀才”“土專家”。此外,嘉陵區每年評選“鄉村之星”,為優秀人才送上項目扶持、信用貸款等政策“大禮包”,讓人才在鄉村振興中既有榮譽感又有獲得感。
在蓬安縣錦屏鎮中壩社區蔬菜種植基地,菜農正在采收蘿卜。 ●彭圣洲文/圖 4月16日,蓬安縣錦屏鎮中壩社區蔬菜種植基地一派忙碌景象。蓬安縣冬春蔬菜...
金寶鎮萬畝糧油現代農業產業園。 ●蔣語涵李雯王淼文/圖 在嘉陵江畔的嘉陵區,廣袤丘陵間,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閬中市五馬鎮五東中藥材現代農業園區,村民在采挖川明參。 閬中市五馬川明參初加工中心,村民在晾曬川明參。 4月11日,閬中市五馬鎮五東中藥材現代...
專家服務團開展現場培訓。 ●吳玉龍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羅琴文/圖 4月11日,記者從市林業局獲悉,按照四川省委組織部、省科學技術廳、人力資源和社...
聯系我們
電話:0817-2719266
傳真:16
地址:南充市北湖路99號“恒河羅曼威森”11樓。
郵編:637000
郵箱:1103197942@qq.com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
關注 好充食